17
2015/11
分享
安化花磚茶產生的歷史背景與發(fā)展
發(fā)布時間:
2015-11-17 12:00
來源:
安化花磚茶產生的歷史背景與發(fā)展
花磚茶是花卷茶衍生而來。
“花卷茶”(安化千兩茶)是一種非常傳統(tǒng)、獨特人工壓制的緊壓茶。
“花卷茶”(安化千兩茶)源于方便運輸而創(chuàng)制,在清·嘉慶年間(1796~1820年)就有了,時稱“樹型花卷茶” 或叫“千兩茶”,現(xiàn)存北京故宮愽物院兩件。之所以稱之為“花卷茶”① 使用的黑毛茶原料中含有花白梗;②用竹篾編織成的花格篾簍包裝;③成品茶表面有捆壓形成的花紋狀痕;④“卷” 是在制作中不斷地翻卷滾動踩壓而完成茶的制作。
安化千兩茶(花卷茶)當時主要由晉茶商經營,以經營者籍貫不同分為“祁州卷” 和“絳州卷”。 “祁州卷” 系山西祁縣、榆次等地茶商經營,每支重1000兩;“絳州卷” 為絳州茶商經營,每支重1100兩。后來統(tǒng)一為每支重1000兩。
安化千兩茶(花卷茶)制作最盛時期,在安化經營的晉茶商號有多家,其產品主銷晉、陜、寧、蒙、冀、察、至恰克圖,圣彼得堡(俄)等地。1939年的湖南省磚茶廠(白沙溪茶廠前身)以制作安化黑磚茶、花卷茶為主,解放初停止制作,1953年白沙溪茶廠僅生產40支,1957年制作1萬多支,1958年在不改變花卷茶品質的前提下改制“花磚茶”。
1、白沙溪茶廠創(chuàng)制花磚茶原因:踩制花卷茶工藝復雜,且體積大,踩制勞動強度大,生產季節(jié)性強,每年只限于6至10月生產。解放后,安化黑茶進入計劃經濟,國營茶廠獨家經營,邊銷茶供應需求任務加重。1958年,白沙溪響應黨的號召,工業(yè)逐步實現(xiàn)機械化,提高生產率,降低成本,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,以不改變花卷茶品質為基礎,為國家多生產邊銷茶,來達到維護民族團結之目的,沿用花卷茶的原料配方和采用有磚邊的花紋,制作了用機械生產的磚型茶,以花白梗和磚邊花紋作為與其它磚茶的區(qū)別,故定名為“花磚茶”。從而實現(xiàn)了常年生產,確保了邊銷茶的供應。也因此花卷茶以另一種表現(xiàn)形態(tài),花磚茶替代了千兩茶品種,得到了廣泛認可,受到了銷區(qū)的歡迎。
2、規(guī)范花磚茶通用標準:據(jù)白沙溪1958年檔案《歷年經濟活動備編》記載:花卷茶改為花磚茶后,每片重4斤(58年初改時為5斤)。湖南農大教授、黑茶專家蔡正安《湖南黑茶》106頁書:“1958年,由于制造花卷茶操作繁雜,勞動強度大,工效低,物料消耗多,湖南安化白沙溪茶廠試用機械壓制,改為長方形,規(guī)格34.5厘米×18.3厘米×3.5厘米,稱為花磚。經征求銷區(qū)意見后正式投產。1962年確定每塊花磚2千克,花磚茶取代了花卷茶,這是黑茶成品中的一大改革。”從此,誕生了中國第一片花磚茶。
3、品質風味:白沙溪改制的花磚茶沒有改變花卷茶的原料和品質風味?;ùu茶一直沿用花卷茶原料,即用二、三級的6、7、8等毛茶,毛茶經過低溫冷發(fā)酵、七星灶烘焙、篩分、揀剔、拼堆等工序制成半成品,再進入稱茶、蒸茶、入箱、緊壓、冷卻、退磚、修磚、驗磚、干燥、包裝等工序制成成品。在制作中,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花卷茶(千兩茶)的一定品質,保持花卷茶品質形成的一定工藝?;ùu茶在解決花卷茶笨重外形的同時,將花卷茶在七七四十九天的干燥期間起到的后發(fā)酵作用,在花磚茶加工中以自然溫度來進行低溫發(fā)酵,模擬花卷茶干燥環(huán)境達到后發(fā)酵效果,將低溫發(fā)酵工序提在壓制工序之前,也就是將花卷茶的部分關鍵工藝放到了花磚茶半成品制作之中,并與安化黑茶特有的工藝“七星灶”烘焙相融合。從而,形成了花磚茶特殊的品質特征:
4、花磚茶的試制成功列入全國高等教材、白沙溪茶廠制作標準定為國家標準:全國高等農業(yè)學校試用教材《制茶學》:“1958年白沙溪職工進行技術革命,將花卷茶改變壓制花磚茶,每片2公斤。”也因此從1958年后30余年,市場上沒有制作一支千兩茶。1988年花磚茶制作標準定為國家標準,2002年第二次修訂,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(jiān)督檢驗檢疫總局、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(fā)布:緊壓茶 第三部分;花磚茶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》。
幾十年來,花磚茶制作工藝在白沙溪的傳承發(fā)展中,不斷探索追求品質,使花磚茶即具有花卷茶的品質特征,又具有其本身獨特的品質屬性。白沙溪花磚茶多次獲得省優(yōu)、部優(yōu)榮譽稱號,2005年花磚茶獲邊銷茶金獎,2010年,白沙溪花磚茶榮獲第7屆中國國際茶業(yè)博覽會金獎?;ùu茶已成為安化黑茶中一個獨立的品系,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。